晨曦,金色的阳光洒在黑龙江省鹤岗市平安塔上,为这座北方边陲小城披上一层柔和的滤镜。塔脚下的欣虹湖公园里,湖水清澈,绿树成荫,花香弥漫,市民孔桂玲正与朋友们录制视频。不远处,工农区天水湖公园的50个木质露营平台上,野餐垫铺开,孩童追逐蝴蝶的笑声与鸟鸣交织——周末的“免费预约+轻装备”模式,让“湖畔诗行”的浪漫触手可及。
这是鹤岗人日常生活的缩影。一座座建在市民家门口的公园,正成为这座城市“诗意与烟火”的载体。近年来,鹤岗市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将财政支出80%以上投向民生,推动城市由“黑”向“绿”华丽转身。曾经的“煤都”采煤沉陷区,如今化作绿意盎然的生态氧吧,绘就出一幅“公园里的家”的幸福画卷。
清晨的老街基早市,毗邻儿童公园,烟火气与宁静绿意交融。居民或步行或骑行,穿梭于果蔬琳琅的摊位与鸟语花香的林荫道间。“住在这里,晨逛早市,午憩公园,就像生活在天然氧吧里。”市民韩桂华感慨。向北延伸,北山公园古木参天,曲径通幽。2023年,鹤岗市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避暑旅游目的地”后,来避暑旅游的房车一族越来越多。一位在房车营地散步的上海游客赞叹:“上海40℃,这儿早晚才16℃,真是避暑天堂!”夜幕降临,全民健身的热情与凉爽夏夜相得益彰。
这种诗意栖居的背后,是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在东山体育公园,占地53万平方米的“大自然客厅”令人惊叹——标准球场、环湖步道旁,市民在花海中晨练,笼式球场传来年轻人的欢呼。然而,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2018年前曾是一片“夏天臭烘烘,冬天烟熏熏”的矿区废弃地。通过生态修复,32万棵树木扎根,500万株花卉铺成“四季花毯”,4个人工湖与5.5公里步道环绕其间。同样,在兴安区,一块2.8万平方米的废弃荒地,蝶变为中式“共享花园”。蜿蜒甬道旁,由党员、居民认领的28块“责任花田”生机勃勃,DIY彩绘的“轮胎乐园”里孩童嬉戏。“以前杂草丛生,现在成了咱的‘后花园’。”居民谢桂芹边浇水边自豪地说。
据鹤岗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数据,截至2024年末,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55%,公园达23个、广场24个、口袋公园遍布角落。尤为亮眼的是,32个公园广场由原采煤沉陷区、棚户区改造而来,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59平方米。鹤岗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璐表示:“我们将不断拓展绿色空间,完善生态功能,让‘公园里的家’这张名片更亮丽。”
转型源于顶层设计。“不是在城市中建公园,而是把城市变成大公园。”鹤岗市自然资源规划勘测服务中心主任张冠桩道出理念核心。在生态优先战略下,鹤岗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修复工程,“两河十四沟”清水绕城,98.5%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使其荣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级“避暑旅游目的地”与冰雪旅游双轮驱动,依托龙江三峡、嘟噜河湿地等生态名片,鹤岗正朝着“创新、宜居、美丽的山水生态城市”迈进。
不仅如此,鹤岗在产业转型的征程中,同样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如今,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浪潮中,鹤岗正凭借自身独特优势,培育新兴产业,为城市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8月24日,由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的绿色矿山万里行(鹤岗站)暨加快推进中国优势矿产建成战略新兴产业会议在黑龙江省鹤岗市举行。中国矿业联合会为鹤岗市萝北县“中国石墨之城”命名揭牌。随着科技创新的持续赋能,这座资源型城市正加速从资源富集区向战略新兴产业高地跨越。
8月27日,黑龙江鹤岗萝北机场正式开工建设。这座承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腾飞梦想的空中门户,历经十年精心谋划,终从蓝图迈向现实。机场建成后将破解交通瓶颈,使深藏北疆的生态瑰宝更便捷地拥抱全国游客,为鹤岗文旅产业引入强大客流。
(本报记者朱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