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微,生态之巨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5年09月08日 09时47分

  微风卷绿浪,草原暗花香。8月的敕勒川草原郁郁葱葱,水草茂盛、牛羊成群。10年前,如果来到这片区域,却只能看见矿坑与沙石滩。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内蒙古采访活动,记者看见了以敕勒川草原蜕变为代表的内蒙古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内蒙古横跨“三北”,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碳库,森林面积、草原面积分居全国第一、第二,同时也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几十年来,一批批生态修复工作者不断研究创新草种科技、生态应用技术,改变了这片土地的样貌。

  生态修复从“草种”开始探索

  “买来的种子能种出一片草坪,却种不出一片草原。”在呼和浩特市蒙草种业中心,展示大厅里的一句话道出植物种质资源的重要性。

  作为全国18个专项种业研究所之一,蒙草种业中心收集着有地理标记植物种质资源2300种、6.5万份,标本17万余份,土壤165万份,共同构成一座林草生态“基因库”,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为“小草诺亚方舟”。

  “近年来,蒙草的科研团队不断扎根各个北方重要生态区,采集驯化耐旱、耐风沙、抗逆性强的荒漠植物种质资源,形成优质草种选育技术体系。目前已选育295种乡土植物应用到各生态类型区,累计修复草原、矿山、沙地、盐碱地等各生态类型近3300万亩。敕勒川草原的成功修复就是其中之一。”在敕勒川草原修复工作的展示牌前,蒙草集团成果转化部负责人王君芳介绍道。

  2012年,敕勒川草原的修复工作正式启动。蒙草团队采用尊重自然的理念,依托生态大数据技术的支持,结合播种、封育、松耙、灌溉等技术手段,仅3年时间,敕勒川草原生态就得到初步转变。如今,敕勒川草原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稳定,生态自愈力得到恢复,干草产量、年固碳量、年释氧量提高近12倍。

  在种业中心的展示屏上,记者看到蒙草研发的无人“种子绳”播种机器人在AI算法辅助下自动规划铺设作业路径,布绳、覆土、镇压、养护一体化有序推进。“在生态修复的研究过程中,一系列智能种植应用技术也得到突破。”王君芳说。种子包、种子杯、种子块等一系列“种子产品”在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等“三北”工程核心区“协同作战”,破解“年年补,年年种”导致的成本高难题。

  种活一棵小草需要漫长的投入

  “在沙漠或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活一棵小草,需要多个阶段精细管护与漫长的投入。”来自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研究所的洪光宇博士多次向记者强调,“沙漠里生出的任何一点绿意,都来之不易。”

  “我们所在的‘阎王鼻子’曾是驼盐古道必经之处,常有商队因流沙坠入黄河丧生。泥沙入河后突出部分形似鼻子,因而当地百姓给予这样一个形象的称谓。”8月初,在黄河上中游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段(阎王鼻子)阻沙入河生态修复工程现场,阿拉善滨河金沙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赵宏彦介绍。这里也是阿拉善高新示范区泥沙入黄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2022年,该项目按照“工程固沙+乔灌草植物固沙”的模式进行生态综合治理,2024年4月完工。整个项目区栽植灌木约202万株,乔木约13万棵,治理总面积1.1万亩。如今,乔、灌、草三层防护林带层层递进,初步形成地下到地面、地面到林冠层的立体防护结构,有效降低地表风速,起到防风固沙的效果。

  “项目实施后,该区域植被覆盖度由原先不足5%提高至35%以上,每年减少侵入黄河泥沙量9万吨,有效缓解下游‘地上悬河’压力。”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佟可婷表示。

  从今年起,阎王鼻子项目将开始为期13年的养护期。“我们将探索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路径,计划种植梭梭、苜蓿等具备经济价值的抗旱植物,用以反哺生态治理投入。”赵宏彦说。

  林业人代代接力寸寸推进

  “在推动沙漠治理的过程中,特别是推动人工造林种草过程中,我们始终在探索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的路子,宗别立‘百万亩’梭梭林基地就是走好这条道路的具体实践。”阿左旗科林草局局长包腾和向记者介绍道。

  他所提到的宗别立“百万亩”梭梭林基地位于贺兰山东麓、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原是一片不毛沙地。

  自2012年春季造林开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阿左旗科林草局林业正高级工程师刘宏义已在此工作了13年,亲眼见证了一颗颗梭梭种子长成比他还高的梭梭林。

  “刚开始种植技术不过关,植被存活率上不去,承诺给农牧民的工资也发不了。”刘宏义回忆道,“我们在飞播造林过程中克服了很多困难,突破了技术难关。”

  从立地条件到气候变化、从种子筛选到试飞试种、从飞播乡土树种到落种封育管护……内蒙古几代林业人不断探索创新,创造了在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地区飞播造林的先河,让飞播造林从“理论禁区”变为“实践可能”;大规模推广应用以梭梭、花棒、沙拐枣等乡土抗旱灌木和草本为主体的近自然造林模式,累计完成防沙治沙近1亿亩。

  科技之微,生态之巨。2024年,内蒙古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2442万亩,占全国总量的45.8%;完成防沙治沙1954万亩,居全国首位。2025年预计完成防沙治沙2000万亩以上,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