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健康饮食观念的普及,鸡蛋作为优质蛋白质来源备受青睐。然而,一个普遍现象是:许多人在食用鸡蛋时,往往会丢弃蛋黄,只吃蛋白。对此,营养专家指出,蛋黄才是鸡蛋中的“营养宝库”,丢弃蛋黄等于放弃了大部分营养。
蛋黄:不可替代的营养核心
中国营养学会原常务副理事长翟凤英研究员表示,蛋黄是易被人体吸收的优质蛋白来源,其蛋白质含量高达15.2克/100克,高于蛋清的11.6克/100克,且含有人体必需的全部8种氨基酸,生物利用率高达98%。
这意味着,蛋黄中的蛋白质更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除了优质蛋白,蛋黄中还富含胆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营养科主任李缨介绍,每100克蛋黄含胆碱680毫克,一个蛋黄即可满足成人日需量的35%。胆碱是合成神经递质的关键成分,对胎儿脑发育、儿童认知能力发展以及延缓老年人认知衰退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胆碱还能促进脂质代谢,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
此外,蛋黄中还含有丰富的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及B族维生素(叶酸、B12),这些维生素几乎全存在于蛋黄中。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朱大洲指出,丢弃蛋黄等于放弃了这些重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破除胆固醇“恐慌”
长期以来,蛋黄因胆固醇含量高而饱受争议。许多人担心食用蛋黄会导致血液胆固醇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对此,李缨主任解释,血液中的胆固醇主要来源于内源性合成,占70%-80%,而外源性摄入的胆固醇仅占20%-30%。因此,食物中的胆固醇对血脂的影响相对较小。
更重要的是,蛋黄中的卵磷脂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它可以通过乳化作用将胆固醇分解为小颗粒,减少血管沉积;同时提升“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促进低密度脂蛋白代谢,并助力胆固醇排出体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未对健康人群每日摄入胆固醇量设置上限,建议健康人每日摄入1-2个全蛋。
特殊人群的食用建议
对于特殊人群,如高血脂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应控制胆固醇摄入量,建议每日蛋黄不超过1个,并定期监测血脂。孕妇则建议每日摄入2-3个鸡蛋,以补充胆碱,促进胎儿神经发育。老年人每日可吃2个蛋清加1个蛋黄,有助于预防认知衰退。
安全与品质并重
在享受蛋黄营养的同时,食品安全也不容忽视。鸡蛋易通过粪便或环境感染沙门氏菌,食用前需充分加热。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所谓的“无菌蛋”,但专家指出,真正的无菌蛋难以实现,更准确的说法是“不含沙门氏菌的可生食鸡蛋”。
以黄天鹅可生食鸡蛋为例,该品牌从祖代鸡源头开始严格控管沙门氏菌风险,采用全链路控制,包括自有种源、严苛饲料配比、无抗生素养殖、自建全流程生产体系等。每年约70万枚鸡蛋用于沙门氏菌检测和蛋白质品质评估,确保每一颗都达到可生食标准。
科学食用,物尽其用
专家建议,食用鸡蛋应遵循“三平衡”原则:数量平衡,健康人群每日1个全蛋,特殊人群按需调整;膳食平衡,搭配蔬菜、全谷物;烹饪平衡,推荐蒸煮炖蛋,少油少盐。水煮8分钟是营养与安全的平衡点,既能灭活抗营养因子,又能保留90%以上的维生素。
总之,蛋黄是鸡蛋中的“营养宝库”,科学食用才能充分发挥其健康价值。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食品安全和品质,选择有品质保障的产品。正如营养专家所言,鸡蛋是自然界最接近全营养的食物,科学认识蛋黄价值,才能让每一口蛋都物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