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曙光》吸引近7万人次在音乐中与红山文化“对话”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5年10月24日 10时08分

  新华社记者 恩 浩

  悠长蜿蜒的西拉木伦河水、有“中华第一龙”美誉的C形碧玉龙等视听元素震撼呈现,引发观众对红山先民开拓创造的无限遐想……2025年初至今,交响音乐会《红山曙光》已在内蒙古赤峰市多次举办,吸引线上线下观众近7万人次在音乐中与红山文化“对话”。

  地处西辽河上游的赤峰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孕育了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诸多灿烂文化。近年来,赤峰市积极推进红山文化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同时,将红山文化元素融入文艺演出、校园课堂以及年轻人喜爱的解谜剧本,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将红山文化创造性发展和呈现。

  “《红山曙光》虽然以赤峰地域文化为表现对象,但其艺术视野却并未局限于地方性表达,而是始终将地方文化置于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坐标系中进行观照,实现了本土文化与国际视野的艺术统一。”赤峰学院教师于清赫说。

  与红山文化的“对话”,也走进赤峰市中小学。在红山区第十一小学的手工课上,学生们用陶泥仿制红山文化的典型陶器,亲手“触摸”远古先民的智慧结晶;红山文化博物馆的“小小讲解员”培训,让中小学生成为红山文化的传播者……

  赤峰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赤峰博物院院长陶建英说:“这种参与式教育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授的单向模式,让孩子们对红山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

  吸引年轻人了解红山文化,需要年轻化的表达方式。在红山文化博物馆,《日出红山》沉浸剧场吸引着众多年轻人参与。它以红山文化历史为背景,以当下流行的沉浸式剧本桌游的形式为载体,将历史文化知识与情景体验结合起来。

  红山文化博物馆讲解员商家赫介绍说,《日出红山》沉浸剧场让红山文化听得见、看得着、可触摸,“在故事中,体验者可以搭建房屋、制作陶器和玉器,诠释了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

  “从咖啡馆里红山玉龙图案的拉花艺术,到文创商店融合红山元素的时尚饰品,再到剧场里演绎古老先民生活的舞蹈表演,足以证明红山文化并非只是博物馆的陈列,更是根植于历史的生活之美。”陶建英说。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