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阳
五载光阴,燕赵儿女将交出怎样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省政府新闻办于10月29日启动“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以河北省“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为主题的首场发布会揭晓了一系列成绩单:经济总量实现万亿级跃升,12项指标好于预期,2022年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个个鲜活数据、一项项务实成效,标志着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迈上新台阶,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展现出勃勃生机。
新成就
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标志性的重大成就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五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标志性的重大成就。
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力有序。雄安新区拔节生长,首批标志性疏解项目陆续在雄安新区落地,中国星网稳定运营,中国华能、中国中化正式迁驻,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首批疏解高校、医院加快建设,第二批疏解项目选址落位。曹妃甸区、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重点合作平台持续发力,一批北京疏解项目落户河北,2023年以来全省累计引进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超700家。
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协同率先突破。京唐城际、津兴城际等开通运营,所有设区市实现与省会高铁直通;津石、京蔚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我省所有设区市空气质量实现“退后十”,与京津跨境河流横向生态补偿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与京津共建6条重点产业链,“河北净菜”等主要菜篮子产品首都市场占有率超四成。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进展。教育、司法、人力资源等领域209项资质资格事项实现互认,京津300多所学校与我省近500所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三地全面取消异地就医备案,“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日益成为休闲度假新风尚。
“连续3年召开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建立健全党政主要领导、副省市长、联合办、专题工作组四个层面协同工作机制,实现坐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杨永君表示。
新气象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呈现活力迸发新气象
发布会上,这些事例、数据让记者眼前一亮:钢铁产业加快实现由原料级向材料级转变,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达24个、居全国第1。全省综合算力指数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1。首颗“雄安造”卫星——雄安一号生产下线。
不论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是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共同指向一个词:创新。
“十四五”时期,河北不仅追求量的合理增长,更追求质的有效提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呈现活力迸发新气象。
创新产业加快发展。我省把产业集群作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重要抓手,组织实施“986”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行动。石家庄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及保定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集群营业收入超千亿元。
创新氛围愈加浓厚。“十四五”期间,全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超过10%,今年有望突破千亿元。连续两年打造“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一批项目正在河北及雄安落地。
创新人才近悦远来。人才强冀战略深入实施,累计引进各类拔尖人才323名。
新活力
这五年是河北改革步伐最快、开放水平最高的五年
“十四五”时期,何以成为河北改革步伐最快、开放水平最高的五年?
五年来,河北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拿出了不少实招硬招。
这是改革动能持续释放的五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始终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全局性、基础性工作来抓,连续3年‘新春第一会’聚焦这一主题,持续释放了支持创新、创业、创造的鲜明信号。”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段占东介绍。全省上下以“营造走在全国前列的一流营商环境”为目标,深入实施关键领域改革,实现了公平竞争环境、政务服务效能、要素供给能力、法治保障水平、信用体系建设“五个新提升”。2024年、2025年,我省有2个案例相继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十大案例。
这是开放水平显著提升的五年。雄安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行。石家庄、唐山列入国家跨境贸易便利化试点。2024年石家庄国际陆港开行中欧(亚)班列839列,在华北地区排名首位,占区域开行量的46%。河北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新面貌
全省空气质量实现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环境更加美丽、用能更加清洁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十四五”以来,我省扎实推进美丽河北建设,全省空气质量实现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蓝天白云从稀有变为“常客”。
环境更加美丽。我省所有设区市空气质量排名连续3年实现“退后十”,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9.2%、居全国第2,察汗淖尔重现碧波荡漾、飞鸟翔集的美丽画卷,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分别达到60.39%和90%以上。
用能更加清洁。2021年至2024年全省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1.7%,提前一年实现“十四五”目标。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由4761万千瓦跃升至1.4亿千瓦,同样提前一年实现“十四五”目标。全省制氢能力达到 512.5吨/天,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数量4518辆,其中氢能重卡2800辆,全国第1。
“‘十四五’前4年,全省新增发电量中96%来自可再生能源,推动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每年增加1.7个百分点以上,目前已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经济发展的‘含绿量’快速提升。”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长姚运涛说。
新提升
滚动实施20项民生工程,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坚持民生导向,增进人民福祉,是编制实施五年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四五”时期,我省滚动实施20项民生工程,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
这五年,基础设施建设“硬投资”可感可及。我省充分运用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多渠道资金,支持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育等领域服务设施建设项目1500余个。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2万所,医疗卫生机构93648个,养老机构2022家,累计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2.6万户,体育公园建设目标完成率全国第1。
这五年,基本公共服务“软建设”细化实化。我省相继出台教育强省、健康河北、银发经济等实施方案,配套制定投融资、用地、审批登记、价格、财税优惠等支持举措,持续实施学前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育提升等民生工程,优化调整我省标准化、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标准81项,建立了帮扶指导、联动协调、要素保障等工作机制,有力支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历经“十四五”,河北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创新动力更加强劲,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展望‘十五五’,河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前景广阔、未来可期。”杨永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