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梭子蟹迎来丰产年,入秋以后大量上市,可谓物美价廉。不过,近期社交媒体上有网友表示,买了蟹回家自己做,洗杀时却发现拨开蟹腮密密麻麻全是粉色小颗粒,看起来像是寄生虫卵!扔了可惜、不扔又不敢吃。那么,这些小颗粒究竟是什么?影响梭子蟹安全食用吗?对此,记者采访了浙江海洋大学(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教授许文军。
所谓“寄生虫”是误读,安全食用鲜活为要
许文军表示,消费者大可不必担心,这些颗粒物并非寄生虫,而是一种名为茗荷儿的附着生物。
“属于蔓足类,是藤壶的一种,常附着在梭子蟹鳃丝上,以滤食水中的浮游生物为生。”许文军介绍,茗荷儿不依赖梭子蟹的营养存活,严格来说不属于寄生虫,仅在大量附着时可能轻微影响蟹的生长,对蟹本身无严重危害,而且茗荷儿不产生、不累积毒素,对人体完全无害。因其个体小、无食用价值,食用时只需将蟹鳃连同这些附着物一起清除干净,即可放心享用。对于安全食用梭子蟹,专家给出了八字要诀:鲜活为要,生熟有别。
梭子蟹的常见吃法以蒸煮为主,部分沿海地区也有生腌、生食的习惯。由于海水环境的渗透压与淡水不同,鲜活梭子蟹上极少存在人蟹共患的病原寄生虫,相对安全。但是,梭子蟹死后若存放时间过长或不新鲜,易滋生副溶血性弧菌等细菌,并产生毒素,食用后可能引发腹泻等肠胃不适,危害健康。因此,食用方面应优先选择鲜活或新鲜度高的梭子蟹,若蟹已死亡且新鲜度欠佳,务必彻底煮熟煮透后再食用,避免生食。
梭子蟹绿色养殖进展显著,养殖蟹品质媲美野生蟹
经过多年研究,目前我国在梭子蟹的苗种繁育、人工饲料、病害防治、养殖技术和模式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应该说我们养殖梭子蟹的质量是安全可控的,品质上也不比海捕野生蟹差,可以放心食用。”许文军介绍,梭子蟹是我国主要养殖品种,目前全人工养殖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全国梭子蟹养殖年产量已超10万吨。同时,行业管理部门和养殖户也都非常重视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进绿色健康养殖,重视饲料药物等投入品管理,严禁使用违禁药品,开展用药减量行动计划,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人工养殖模式下,基本是春夏放苗开始养殖,到春节收获,北方因温度关系11月份也会起捕。所以市场上买到的梭子蟹,除了冬季,大部分都是海捕野生梭子蟹。
对于海捕梭子蟹品质提升及高值利用,近年来取得了暂养育肥、深冻保鲜,还有预制菜加工产品开发等方面的进展。特别是暂养育肥方面,既可以提高品质、提质增效,还可以延长销售时间,解决集中上市问题,满足不同季节、不同地域居民对梭子蟹的消费需求,实现资源的有效供给和高效利用。
挑选高品质蟹有窍门,牢记“三度”“三法”
市场供应充足,又该如何挑选高品质蟹呢?许文军建议,核心关注“鲜活、新鲜、饱满”三个维度。
鲜活度方面,触碰蟹眼,鲜活的蟹会迅速闭眼或转动,反应迟钝或不动的可能不新鲜。观察蟹腿,用手轻掰蟹腿,有力回缩的是活蟹;蟹腿松软、耷拉下垂的活力差。查看腹部,鲜活蟹的腹部紧贴蟹身,打开后能快速闭合;死蟹腹部易张开,且有异味。
新鲜度方面,闻气味,新鲜蟹只有海水的腥味,无腥臭味、腐味;若有异味,说明已变质。捏蟹脚,如果不紧实,有挤牙膏一样的感觉,说明蟹肉已经开始腐败不新鲜。看蟹鳃,翻开蟹壳两侧的鳃,新鲜蟹的鳃呈白色或淡黄色,洁净无杂质;鳃发黑、发灰或有黏液的,说明不新鲜。
至于判断饱满度,可以通过“看、捏、掂”三个方法。一是外观观察法。看蟹脐,母蟹脐部颜色越深越肥,呈褐色或黑色为佳;公蟹脐部两旁纹路深且有质感,说明肉质饱满。看蟹角,蟹盖顶端两个尖角白色覆盖面积越大越肥,能直接看到里面透出红色或黄澄澄的颜色,说明蟹黄蟹膏已满到“藏不住”。看尾部,尾部边缘翘起来的肉质饱满,平的则肉质较少。二是触感判断法。捏蟹脚,用手捏第二对步足根部关节,硬如筷子说明肉满,软塌像橡皮管则是“空壳预警”。捏腹部,脐部饱满、向外凸起,按压时硬实不软说明蟹肉紧实,一按就软的是“水蟹”。三是重量评估法。掂重量,同等大小下,手感沉重的蟹肉和蟹黄更饱满,轻飘飘的多为空壳蟹或“水蟹”。
此外,许文军还提醒,正常的梭子蟹,蟹盖打开体腔液是清澈透明的,活力好的还会凝固,如遇到体腔液是牛奶色或酱油色,尽量不要吃,更不要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