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现在正伸手探向地外目标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5年11月20日 09时50分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10月22日刊登题为《殖民太空是人类进化的下一阶段吗?》的文章,内容编译如下:

  人类进化是一个缓慢书写的故事。约38亿年前,生命在地球上出现,此后稳步地将其足迹从潮汐池扩展到海洋,再到海岸线,再到草原,再到森林,最终抵达纽约、东京、上海等更多地方。在穷尽了地球上的目的地之后,人类现在正伸手探向地外目标。

  我们梦想重返月球、登陆火星以及更遥远的世界(尤其是为了确保我们这个物种在太阳燃尽并吞噬大部分太阳系之前得以延续),这一梦想可以被视为进化漫长征程中的又一步。这是凯莱布·沙夫提出的令人信服的说法。沙夫既是作家,也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天体生物学高级科学家。他与《时代》周刊的记者探讨了生命、生存以及我们物种的命运。

  改变物种进化过程

  记者问:你很重视“扩散”这一概念,认为它是一个可能极大地改变人类物种的进化过程。请描述一下你指的是什么。

  凯莱布·沙夫答:扩散指的是生命传播到远离其起源点这一想法。这与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过程相同,即一个物种迁移到某个新环境,然后经历变化。单一物种变成许多物种,因为其后代必然要适应它们所处的环境。一个太空航行物种所处的环境过于辽阔,必定会因此改变。这可能将使它变成多个物种。

  问:我们进化是为了在地球上生活,然而我们却试图在太空中生活。这难道不是适应不良吗?

  答:我们可以看看地球上的生命史,然后说,“嗯,生命在海洋中确实做得非常、非常好。为什么最终会进化出地表植物生命呢?”当然,这并非有人计划。进化是一个不断进行实验的过程。因此,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是的,尝试在太空甚至像火星这样的另一个世界表面生存,看起来确实极其糟糕。但我认为技术的一大特征是适应性,就像其他生物围绕自身构建事物一样:白蚁筑巢,鸟类筑巢,动物操纵环境使其更适合自己。我们也在做同样的事。

  太空探索突飞猛进

  问:若地球最终难逃厄运(例如太阳在约十亿年后开始焚毁我们),火星也无法作为安全的港湾,因为红色行星也面临同样的结果。答案是前往其他恒星系统,但除非我们能打破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定律,否则我们永远无法在人类寿命期限内抵达哪怕最近的恒星。那么,我们是否难逃厄运呢?

  答:我认为答案非常不确定。我们现在知道的到达另一颗恒星的任何合理机制都将花费很长时间。我们知道化学火箭做不到。光帆和巨型激光器或许能让你完成部分路程。还有其他想法,涉及离子推进器、收集星际气体并利用它来推进自己,但所有这些都将涉及非常漫长的旅程。也许这是所有生物最终都会遇到的障碍。或许我们在宇宙中感到如此孤独的一个原因,就是直到现在还没有其他生命能跨越这道障碍。

  问:你写道,如果没有过去几千年发展起来的“由数学、物理和化学构成的生态系统”,太空探索将不可能实现。这个生态系统是进化的结果,还是进化的原因?

  答:我怀疑两者兼而有之。就我们所知,类人智能仅存在了几十万年。我们不清楚尼安德特人到底有多聪明,但我们可以推测他们拥有相似的智力范围。一个发人深省的想法是,现在要知道这种涌现出来的特征对生存有积极还是消极影响,可能还为时过早。

  问:阿波罗11号登月是人类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但自1972年阿波罗计划结束以来,我们再没有返回过月球。为什么我们停滞在地球上了?

  答:我想说,从某些方面看,我们根本没有停滞。诚然,阿波罗计划之后,人类对地球轨道以外的探索确实陷入停滞。但太空探索的其他方面实现了突飞猛进。阿波罗任务的设计和构建就是为了完成任务,即实现肯尼迪总统提出的目标,这关乎地缘政治价值、炫耀资本等等。这类事业的问题在于,你不一定有长远考虑。那并不能真正为你奠定长期成功的基础。

  携带其他生命同行

  问:地球上有数以百万计的物种。如果我们要在太阳燃尽之前离开地球,那么在演化意义上我们有没有责任带着其中一些物种同行?

  答:我们将不可避免地需要携带其他生命同行。显然,人体微生物组是存在的;它会跟我们一起走。我们还必须考虑是否需要携带我们周围微生物环境的一些组成部分,因为生活在世界上一切物体表面的微生物也对我们的健康有益。我们还需要吃东西,我认为我们会不可避免地携带一定数量的物种同行,自私地说,这是为了食物。以前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回答我会带走一立方公里的地球表面以及这块表面上的所有东西,包括所有的虫子、所有的动物、所有的植物以及所有的微生物。我会直接把它们装进一个容器,并将其用作生命支持系统的一部分。

  问:目前地球人口已经超过81亿,而且这个数字未来只可能增长。如果离开地球的时刻到来,我们肯定不会运送数十亿人。这会是一个悲伤的告别场景吗?会不会只有少数几十万人被选中,而其他数十亿人则留下来消亡?

  答:现实地说,任何这样的未来都会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尺度上展开,以至于它更像是一个逐渐重新平衡的过程。一个世纪之后,也许有数千人(作为先驱生物)出发,开始在一个被掏空的小行星或其他地方生活。然后,你知道,人口数量会逐渐增多。在我们之后相隔许多代的人,也许将有机会决定是想留在地球,还是想去别的地方?我不知道他们的选择会是什么。(编译/卿松竹)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