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毕业一年的时间里,王晨(化名)几乎把各大招聘网站刷了个遍。简历投出上百份,回来的不是石沉大海,就是礼貌的拒绝。
“我知道AI是风口,但每次看到岗位要求——‘熟悉AIGC制作,有项目经验’,就有点想关掉网页。”王晨说。直到今年春天,他在朋友推荐下报名了东童AI的训练营。三个月后,他拿到了第一份AIGC影视制作的offer,起薪远远超过了他的心理预期。“最关键的是,我到入职都没花一分钱学费。”他说。

在铺天盖地的“AI培训”“名企定向班”广告之外,东童AI正在尝试一套与传统培训机构几乎相反的路径:让学生先学习、先就业,再陪跑,—甚至有一部分同学,从头到尾都不需要自己掏学费。
培训市场的另一面:从「先贷款」到「先就业」。这几年,AI成了几乎所有行业的高频词。从互联网到制造业,从金融到教育,几乎所有公司都把“智能化”“大模型”“AI转型”写进了自己的宣传册。与之伴生的,是迅速膨胀的职业培训市场。在不少城市,随便走进一栋写字楼,都能看到类似的广告:
“零基础转行AI,高薪就业!”
“不学白不学,现在不学一年又白过!”
只是,当许多人真正踏进去,才发现“高薪”的前面,往往站着的是高额学费、教育贷款和分期合同。一些培训机构会把“先上课、后还款”包装成“善意分担压力”,实则把风险彻底推给了学员。一旦找不到工作或者薪资远不及预期,还款压力就成了压在年轻人身上的新一座“大山”。在这样的背景下,东童AI选择了几乎相反的一条路——不让学员先交钱,更不和第三方贷款、分期平台发生任何关系。

一群「不想再被贷一遍」的年轻人
东童AI的学员,有着高度相似的画像:
* 以大三、大四在校生为主,有较强学习意愿,却缺少系统的工程实践;
* 毕业一两年还未稳定就业的年轻人,希望抓住AIGC浪潮重新上岸;
* 在职转行者:原本从事测试、运营、传统软件开发等岗位,希望进入AIGC领域。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不再愿意为“看不见结果”的培训先背上一笔贷款。东童AI在招生说明中反复强调两件事:
1. 先学习,找到工作后再付。学员在校期间无需支付学费,只有在通过培训成功进入AI相关岗位,才按约定标准支付费用。
2. 如果选择东童AI提供的公司内推岗位,可以完全不付费。机构通过与企业合作、内推服务等方式获得收益,而不是从学生口袋里提前锁定收入。
更为激进的是,东童AI在内部规定中写明:不与任何第三方贷款或分期平台合作,也不会以任何形式诱导学生贷款。工作人员在公开分享中甚至会提醒学生——“一旦遇到谁打着‘培训+贷款’的名义让你签不明合同,不懂就先问,警惕的话该报警就报警。”在“教育+金融”深度捆绑已成行规的当下,这样近乎“反行业”的表态,让不少观望者重新坐直了身子。
「先把风险揽到自己身上」的模式。“我们是很现实的。”一位东童AI的负责人在一次线下分享上说,“如果学员最后找不到工作,机构就会经营困难,这种模式逼着我们必须把精力放在‘就业结果’上,而不是‘招生规模’上。”按照东童AI的说法,目前他们的招生规模远不算大,更多采用“小班制、精细化”的方式运作。与很多机构“先承诺年薪三十万”不同,东童AI对未来收入是否“翻身”,表述显得克制了一些,但对于“就业率”却很直接:
据机构内部统计,完成学习并按要求参与项目与求职辅导的学员,就业率接近100%。岗位集中在:AIGC方向。薪资区间从起薪过万到进入百度,字节等一线互联网公司的高年薪不等。“从难以投递简历,到真正拿到AI相关岗位offer”,确实是他们共同的转折点。“这套模式本质上是,把本来由学生一个人扛的风险,拆成了学生和机构一起扛。”
一位职业教育观察者指出,“如果一个培训机构敢说‘先帮你学,工作之后你再考虑要不要付费’,至少说明他们对自己的课程和就业服务有一定把握。”
课堂里学什么?不再是“PPT里的AI”。对很多非科班出身的年轻人来说,“AI”三个字既熟悉又遥远。它出现在新闻里、发布会里,却常常停留在PPT和宣传片中。东童AI的课程设置,更多围绕“如何真正落地参与到AI项目里”展开。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话听上去不够梦幻,却更接近真实世界的门槛。
从「包就业」到「真就业」:一纸协议的区别
职业培训市场里,“包就业”早已是一个被反复消费的词。有的人最终拿到的是一份与AI毫无关系的低薪工作,有的人甚至连“工作推荐”的电话都等不到。实际上,“包就业”,“包分配”本身就是违法宣传。与之相比,东童AI把重心放在了“可验证的结果”上:
* 不承诺“具体某个公司”或“具体某个年薪”;
* 如果学生选择的是东童AI合作企业的内推岗位,则可完全不付费。
这意味着,对于机构来说,真正完成闭环的不是“招到人”,而是“送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一位选择内推岗位的学员回忆,他在简历阶段就得到了针对性打磨——从项目描述、技能标签到面试问答重点,基本都是围绕AI团队的真实需求量身定制的。
“以前的简历就是把课程表写了一遍。”
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起码有几段拿得出手的项目经历,面试官问细节也问得下去。”

对贷款说“不”:一条写进制度里的底线
在与多位学员的对话中,“贷款”是一个频繁出现的词。有人曾经在其他机构报名时,被要求“先办一张信用卡再说”;也有人在分期合同中发现,违约条款几乎全部压在学生一方。与这些经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童AI在对外说明中明确提出了三条原则:
1. 不与任何第三方贷款、分期平台合作;
2. 不会要求或暗示学生“先贷款再报名”;
3. 一旦发现有不明贷款、被强制分期等风险,建议学生保留证据,依法维权,必要时报警处理。
在不少观察者看来,这样的态度既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策略。在一个信任缺失、信息高度不对称的市场里,“不碰金融”本身就是一种竞争力。“有能力学AI的年轻人,并不缺判断力。”一位长期关注青年就业的研究者说,“真正让他们犹豫的,不是‘要不要努力’,而是‘敢不敢信一个机构’。谁先在规则上让他们少承担一点不必要的风险,谁就可能多赢得一份信任。”
一种正在被试验的新路径
必须承认,东童AI的模式并不是万能解药。它无法替代大学教育,也无法保证每一位学员都能进入理想中的“大厂”。它更像是一条在传统路径之外,为特定人群搭建的“试验通道”:
* 对还在校的大三、大四学生来说,是一次提前进入行业场景的机会;
* 对毕业一两年仍在迷茫中的年轻人来说,是一次重新分配筹码的尝试;
* 对准备转行的人来说,是一个相对可控的试错空间,而不是“先掏几万块再说”。
东童AI所做的,某种程度上是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在AI这样高速变化的行业里,我们能不能有一种培训形态,
不以销售话术为中心,而是以真实的就业结果为约束?”
它给出的答案,是把自己的收入,捆绑在学员的未来上——先让年轻人站稳脚,再谈机构能分得多少好处。
写在最后:在选择之前,多问几个「为什么」
如今,“学习AI”几乎成了很多年轻人的标准选项。但在报名任何一家培训机构之前,也许更需要问清楚几个问题:
* 学费何时收取?如果是先交钱,再学习,再承诺“就业”,风险是否完全在自己这边?
* 是否捆绑贷款或第三方分期?所有条款是否真正看懂了?
* 课程内容是否围绕真实岗位能力,而不是只有一套“考证模板”?
* 最重要的:当就业结果不如预期时,谁来承担后果?
东童AI的存在,并不能替所有问题给出标准答案。但它至少提供了一个值得被认真讨论的样本:在AI热潮滚滚向前的时候,能不能先帮年轻人挡一挡风险,再来谈“改变命运”的故事。对那些还在找路的人来说,这也许就是一种更值得期待的开始。
新财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文内容版权归新财网投稿作者所有!文中涉及图片等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