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朋友是天生的,而非后天培养的”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5年08月18日 10时24分

  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8月15日报道,如果陌生人对电影片段的大脑反应相似,那么他们更有可能成为朋友,这表明可以通过神经活动预测人际关系。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类都倾向于与志趣相投者为伴。这种被称为“同质性”的现象解释了为何既往研究发现朋友之间存在神经相似性。不过研究人员此前无法确定,这种相似性究竟源于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像彼此,还是人们本就容易被思维模式相似者吸引。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卡罗琳·帕金森及其同僚在项目启动前采集了41名学生的脑部扫描数据。在扫描过程中,这些学生观看了14段风格迥异(如纪录片或喜剧片)且主题多样(涵盖食物、体育和科学等主题)的电影片段。研究人员随后分析了每位参与者214个脑区的神经活动。

  这些参与者,加上其他246名学生分别在两个月后和八个月后完成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他们喜欢与谁共度闲暇时光。研究人员发现,在8个月时成为朋友的人左眶额叶皮层(负责处理主观价值判断的大脑区域)反应的相似度高于那些在社交网络中关系较疏远的人(即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即便排除基于对电影片段的个人喜好所反映的品味相似性,这种差异仍然很明显。

  在项目启动两个月时,朋友与非朋友之间的神经相似性并无差异,这表明人们最初可能因物理距离相近而建立友谊,随着时间推移才逐渐找到更亲密的朋友。研究人员通过对比两次调查中友谊关系的变化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在此期间关系变得更亲密的参与者,其42个脑区活动模式的相似度明显高于那些关系疏远的人。即便剔除年龄、性别和家乡等变量后,这种关联依然很明显。帕金森表示:“至少在我们目前能测量的范围内,社会人口因素似乎只能解释部分原因。”

  帕金森指出,这些脑区大多涉及引导注意力和帮助我们理解叙事的神经网络,这表明友谊的形成部分源于人们对周遭世界的认知方式存在相似性。牛津大学的罗宾·邓巴解释道:“思维过程相似的人更容易相处。当他们说话时,他们马上就能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因为他们自己也是这么想的。”

  邓巴未参与该项研究。他认为,这些发现并不令人意外。相反,它们证实了许多人长期以来存在的猜想,即“物以类聚,而非偶然走到一起的人在性格上逐渐趋同”。用他的话说:“亲密朋友是天生的,而非后天培养的。”(编译/杨雪蕾)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