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欧洲新闻社8月6日报道,最新研究发现,灵长类动物最初进化于约6600万年前寒冷的季节性气候环境中,而非此前科学家们认为的热带雨林环境。
来自英国雷丁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统计模型和化石数据重建了古代环境,并追踪了所有现代灵长类动物(包括猴子、猿和人类在内的动物群)共同祖先的栖息地。
这项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周刊上的研究表明,这些早期灵长类动物很可能生活在气候寒冷的北美地区,那里夏季炎热,冬季严寒。该发现推翻了此前长期影响进化生物学的热带雨林环境假说。
该研究论文的主要作者、雷丁大学的豪尔赫·阿瓦里亚-劳图雷奥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几十年来,灵长类动物进化于热带雨林环境的理论从未受过质疑,但我们的发现完全推翻了它。事实证明,灵长类动物的起源并非在茂密的热带雨林,而是在北半球寒冷的季节性气候环境。了解古代灵长类动物如何在气候变化中生存,将有助于我们思考现代物种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现代环境变化。”
当栖息地气候发生剧变时,能够远距离迁徙的灵长类动物不仅存活率更高,其后代也更容易在演化为新物种的过程中存活下来。
当灵长类动物迁徙到气候完全不同且更加稳定的环境时,它们已长途跋涉了相当长的路程,平均距离为561千米。而相比之下,那些只迁徙了137千米的灵长类动物依然身处气候相似且不稳定的环境中。
早期灵长类动物可能像现代熊类一样通过冬眠的方式来度过冬季。在最寒冷的几个月份中,这些动物会通过降低心率并保持睡眠状况,以减少能量消耗。
一些小型灵长类动物至今仍保留这种习性,比如马达加斯加岛的倭狐猴。在天气过于寒冷时,倭狐猴会掘洞并在落叶层下休眠数月,以此来保护自己免受低温造成的伤害。
研究指出,灵长类动物发源于寒冷地区,之后迁徙到温带气候环境,后来又到达干旱的沙漠地区,最终才抵达湿热雨林。每当局部气温或降水发生剧烈变化时,这些灵长类动物被迫寻找新的栖息地,而这也促进了新物种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