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美学绽放出令人惊艳的时代之花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5年10月27日 10时10分

  【专家点评】

  当故宫角楼咖啡厅的“千里江山图”蛋糕在年轻人的朋友圈刷屏,当苏州博物馆的“雅韵江南”文创成为办公桌上的新宠,当马面裙在巴黎街头与高定时装争奇斗艳,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一场中国传统美学的复兴,更是一次文明基因的现代觉醒。“新中式”美学的流行,恰似一株千年古树抽出的新芽,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土壤中,绽放出令人惊艳的时代之花。

  “新中式”美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设计风格和文化理念,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审美需求,既保留东方韵味,又符合当代生活方式的审美意涵。其核心在于对中华文化传统元素的解构、重组与创新,强调传承而不复古、简约而不简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精妙的平衡点。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设计师就开始尝试将编织榫卯、丹青水墨、纹样花边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建筑与家具设计,以中式审美的空间设计表达对东方传统文化的致敬。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活动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通过符号化的现代设计语言呈现,让中式美学进一步走入大众视野。在建筑、家居、服饰、饮食、美妆、文创、旅游、影视、电竞等领域,中式美学典型样本大量涌现。例如苏州博物馆新馆中,建筑大师贝聿铭“以光线作画”,用金属格栅解构传统花窗,让阳光在素墙上投下流动的水墨,东方园林“移步换景”的美学意境在现代建筑构件中重生,创造出可感知、可阅读、可触摸的文化场域。

  如今,“新中式”美学已经融入当下,通过简化、抽象或解构手法提取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将传统材料与现代材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创新混搭,形成质感对比,营造出“天人合一”“虚实结合”的东方哲学气韵与美学意境,让传统文化在现代演绎中获得了新生。“新中式”美学的流行,不仅是对东方生活美学的重新定义,反映了大众审美和消费趋势的变化,更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重构符合当代中国人精神需求的美学体系。

  全球化带来的文化碰撞,激发了年轻人的文化自信。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话语权的增强,年轻一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显著提升,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讲好中国故事的自觉意识更加强烈。“新中式”美学通过重新诠释传统文化元素,提供了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美学范式,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生活需求,满足了大众在全球化语境下身为中国人的自尊心与自豪感,成为一种文化自信的外化表达。“新中式”美学亦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载体。短视频里的中式田园生活、电影里的中式视觉语言,均以现代方式传递东方美学与文化,引发全球共鸣。

  社会心理需求的迭代,重构文化审美的话语体系。以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将二十四节气转化为城市农场的种植指南,用算法解析《山海经》的生物基因图谱,在电子音乐中植入古琴减字谱的节奏编码……这种创造性转化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肌理,又赋予其融入当代生活的实用价值,形成文化认同的“增强现实”模式。

  文化消费升级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生活美学的消费场景。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文化消费支出同步提升,“国货复兴”“国潮迭代”“国风创新”推动“新中式”美学成为品牌竞争的战略高地,撬开万亿级生活美学市场。“新中式”产品具有较高的溢价率,其定价精准锚定年轻人文化消费的“黄金区间”——既满足品质生活升级诉求,又承载着构建雅致生活文化身份符号的社会功能。当消费者为苏绣衬衫支付一定溢价时,实质是为附着于经纬交织中的江南美学价值付费:针法密度对应着匠心技艺的时间成本,剪裁纹样链接着集体文化记忆,材质选择则隐喻着“道法自然”的东方哲学。文化旅游产业持续火热,为“新中式”美学营造了线下的集中消费场景。身着汉服、头戴簪花漫游古城古镇,于非遗集市体验传统手作,去古朴茶馆学习点茶技艺,在传统节日体验民俗活动,“新中式”旅游为大众带来了沉浸式生活美学新体验。

  社交媒体的视觉传播,加速“新中式”美学破圈传播。社交媒体平台将“新中式”美学转化为高颜值、易打卡的视觉符号。社交媒体上“中式和‘新中式’有什么区别”“‘新中式’国风挑战”“‘新中式’家具布置”等话题激发用户广泛参与,游戏《原神》角色服饰中的一款敦煌飞天纹样引发全球考据热潮,各地文旅部门的宣传推广活动以及《哪吒之魔童闹海》等现象级影视作品,都为“新中式”美学创造海量曝光机会。年轻人通过二次创作赋予传统文化元素新生命,形成“用户共创”的文化生态,将“新中式”美学从特定群体的小众爱好演变为全民参与的审美共识,从而获得更强的主流文化话语权。

  “新中式”美学的“新”,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内核的守正创新,是中华传统美学追求现代表达的吐故纳新,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自我丰富与变革的推陈致新。数字时代,“新中式”美学需要打破固有认知边界,以现代设计语言提炼出东方美学的数字基因,基于具身智能发展五感联动的美学体验场景,拓展“新中式”美学的多元载体,强化东方审美的包容性和丰富性。同时,应重构叙事逻辑,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虚实相生”的“新中式”美学思想活化为现代生活理念,借助鲜活的表达方式,在全球化传播场域中建立“可感知的中国”,让“新中式”美学成为西方理解东方哲学与文化的活态辞典,助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

  (作者:党宁,系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