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0月29日至30日,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陕西延安举行。大会特设“保护传承农村文化遗产”分会场,以“守护乡村根脉绽放时代华彩”为主题,正式发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报告》。该报告系统梳理了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历程与丰硕成果,为新时代乡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转化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与实践指引,彰显了农业文化遗产在塑造文明乡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独特价值。
在几千年的劳动实践中,中华民族逐渐体悟出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用养结合、循环利用的自然之道,凝练了“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智慧,创造出稻鱼共生、山地梯田、草原游牧、农林牧复合等丰富多样的农业系统;与之相伴生的,是青田鱼灯舞、侗族大歌、哈尼四季生产调等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以及耕读传家、勤俭持家、自强不息、守望相助的乡土伦理。
目前我国已认定七批共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中25项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数量位居世界首位。这组数字,勾勒出我国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的生动图景,展现出农业文化遗产在当代的蓬勃生机与多元价值。
农遗守护的东方智慧
我国不仅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的积极响应者,更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活态传承之路。
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自2012年启动发掘工作以来,这项事业便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188项遗产如明珠散落大地,从江南水乡到西北戈壁,从东北平原到云贵高原,涵盖林业和林果、复合农业、稻作农业、茶文化等11个大类。值得注意的是,其中63项遗产位于脱贫地区,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遗产穿越时光长廊,有的可追溯至万年前的史前时期,如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有关遗址出土的1.2万年前人工栽培稻植硅石,证实是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遗存之一,勾勒出中华农耕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
“中国是全球最早在国家层面系统性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的国家之一,”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洁介绍说,“我们的创新与优势,体现在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制度化的管理规范、活态性利用传承以及将保护融入国际合作的战略视野。”
这条特色之路,根基在于坚实的顶层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了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法律责任;近年中央一号文件多次作出部署,形成梯次推进的政策体系;《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更是将其置于重要位置。2015年出台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使我国成为全球首个在国家层面实施农遗规范性管理的国家。各遗产地也积极跟进,《泰州市垛田保护条例》《杭州市西湖龙井茶保护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颁布,为农遗保护构筑了法律屏障。
活态传承是这条道路的核心要义。保护并非将遗产封存于博物馆,而是让其活在当下。陈洁阐释道:“活态传承的关键在于识别核心保护要素。比如稻鱼共生系统,现在老百姓在稻田里可能不光养鱼,还有的养虾、养蟹,但不变的是种养结合这种方式,具体的养殖品种或生产工具则可以与时俱进。”这意味着,我们保护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化石”,而是其核心的生态理念、种质资源和文化基因。各遗产地通过制定专项规划、成立保护机构、配备专业力量等将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云南省红河州成立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设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都是健全工作体系的生动实践。
持续的资金与科研投入为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国家层面组织了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各地也开展了资源摸底。广东茂名市专项调查古荔枝树,云南双江县对古茶树进行“一树一码”数据管理。科研力量深度介入,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数量显著增长,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开设相关专业,为农遗保护注入新生力量。遗产地与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工作站、研究中心,挖掘农耕智慧,融合现代科技,以新质生产力提升保护利用水平。
多元价值赋能美好生活
我国地域广袤,生态环境多样,孕育出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由劳动人民世代创造并守护的系统,不仅是鲜活的历史记忆,更是今日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源。其所蕴含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与科技价值,如五弦和鸣,共同谱写着百姓生活更加富足美好的交响乐章。
激活“农遗出良品”的产业效应。农业文化遗产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独特资源禀赋,成为撬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有力支点。依托特色农遗品牌开拓市场,是各遗产地产业发展的金钥匙。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实现“一田三收”,亩产效益显著提升;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生动诠释了“向森林要食物”的现代内涵,2024年食用菌产值近7.7亿元。农遗产业链条持续延伸,四川宜宾竹文化系统形成从竹笋加工到竹雕竹编、竹浆造纸、竹纤维的完整产业体系,2024年竹产业综合产值达422.8亿元。农遗助力形成“一业兴带动百业兴”的融合发展格局。福建安溪县依托铁观音茶文化资源,推动茶叶精深加工、茶包装、茶机械、茶器具、茶文化、茶旅游等全产业链发展,涉茶总产值达362亿元,安溪铁观音品牌价值超1400亿元。
传承绿色发展的古老智慧。农业文化遗产拥有丰富的农业物种和野生生物资源,是天然的基因宝库。农遗系统发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重要功能,维系着区域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间作套种、种养结合等传统农业技术,为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技术范式。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构建“梅—茶—鸡—蜂”四元复合体系,物种互利共生,有效维护了生物多样性。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通过“以桑治沙”,使流动沙丘固定率超95%,区域风速降低40%,显著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陈洁指出:“传统农业中‘种养结合’的循环模式,如桑基鱼塘的‘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实现了系统内物质循环,几乎零污染。这对解决当前种养分离导致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我们需要在不同尺度上探索实现种养结合的现代路径。”
筑牢共同富裕的民生根基。农业文化遗产在促进就业增收、增强社区凝聚力方面作用显著。《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报告》显示,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覆盖了70个脱贫县。广西龙胜龙脊梯田形成“企业+梯田+农户”的旅游富民模式,通过门票分成、种田补贴、索道分红等方式回馈村民,并将民宿经营、旅游服务等机会留给当地群众,实现景区发展与村民致富的双赢。山东平邑县的金银花—山楂复合系统,辐射带动5万人创业就业。农遗还成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文化纽带。云南红河哈尼族的长街宴,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哈尼族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蕴含的协作互助、尊重劳动、共享成果的理念,有助于协调村民之间以及村落之间的关系,增强乡村凝聚力。
涵养文明乡风的精神源泉。农业文化遗产在塑造地域文化认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以及丰富全球文化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民俗节庆,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源头活水。浙江青田的鱼灯舞,承载青田民众敬畏自然、奋发勇毅的精神内核,从田间地头跳到了米兰世博会、北京奥运会等国际舞台,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江苏兴化的垛田农民画,不仅扮靓了美丽乡村,还衍生出系列文创,带动了产品销售。位于民族地区的60项农遗,如海南琼中的山兰稻作文化系统,滋养了多彩民族文化,山兰酒、山兰歌、山兰节等与山兰稻相关的节庆活动,既彰显地方风情,也促进民族团结与文化交融。
启迪现代农业的创新路径。遗产地保存的传统品种和适应性技术,是宝贵的基因库和知识库,为品种改良、灾害防御、资源集约利用等提供了重要参考。河北涉县建立“社区种子银行”,抢救性保存了171种传统农作物种质资源。内蒙古敖汉旗开展“拯救最后一粒种子”行动,搜集了200多个传统农家品种。这些古老基因,为现代育种改良提供了关键素材。云南哈尼梯田、湖南紫鹊界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的“四素同构”系统,展现了卓越的气候适应与水土保持能力,其中蕴含的智慧正被重新认识和应用。新疆吐鲁番坎儿井灌溉系统在干旱炎热、蒸发量极大的环境下,通过开挖地下暗渠,将天山融雪渗入地下的潜流引至绿洲,供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极大避免了宝贵水资源的蒸发,同时防止了风沙侵袭,是高效利用水土资源的典范。
农遗“朋友圈”推动交流互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促进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价值,正获得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作为拥有此项遗产最多的国家,中国善用这份瑰宝,对本国乃至世界都至关重要。
中国积极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不仅是农遗保护的坚定实践者,更是全球农遗事业的重要支持者与推动者。自2005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入选全球首批GIAHS起,中国便深度参与国际合作,不断拓展农遗“朋友圈”,全面挖掘其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与科技等方面的多元价值,助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从“民以食为天”的维度,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积极行动,彰显担当。中国从资金、人才等方面支持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全球推广农遗保护,粮农组织从中国捐赠的“南南合作”信托基金中列支资金用于开展GIAHS工作,中国科学家在粮农组织GIAHS相关机构中担任重要职务。中国多次举办GIAHS国际会议、高级别培训班,开展GIAHS二期能力建设项目,与各国分享宝贵经验。
结对交流,互学互鉴。国内遗产地积极与国外GIAHS所在地建立友好关系。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与墨西哥城浮田系统、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与西班牙瓦伦西亚古灌溉系统等先后签署合作备忘录,通过联合调研、技术研讨、人员互访等形式,共同提升保护利用水平。中国学者联合日韩专家发起的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会,也为区域经验共享搭建了平台。
推动农业国际合作,传播中国声音。“农业文化遗产已成为我国农业国际合作的一大亮点。”陈洁表示,其体现在农遗被纳入G20农业部长会议、亚太经合组织粮食安全部长级会议等多边机制,以及中欧、中韩、中日等双边合作框架。2022年在浙江青田举办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2025年意大利罗马启动的世界粮食论坛及联合国粮农组织80周年庆典中的相关展览,就有如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等中国农遗项目的精彩亮相。这些举措让中国的农耕故事、保护经验与智慧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扩大着中国文化影响力。
农遗保护任重道远
尽管成就斐然,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依然面临挑战,任重道远。
“相较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起步较晚,制度建设、支持保障等仍不健全。首先是资金投入与重视程度仍需加强。特别是在部分脱贫地区,地方财力有限,若重视程度不足,可能导致‘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陈洁在采访中坦言,“人才短缺是农遗保护的另一个瓶颈。无论是高水平的专业研究人才,还是基层的管理与传承队伍,都相对薄弱。高校中相关学科建设尚不健全,难以满足现实需求。”
展望未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报告》提出了六大发展方向:加大挖掘力度,运用数字技术让古老农耕文化焕发新活力;加强宣传推介,讲好农遗故事,做好“农遗良品”推广;完善管理机制,探索立法保护和监测评估,健全多方参与和利益联结机制;强化统筹支持,争取各级财政投入,探索生态与文化补偿机制;深化科学研究,鼓励跨学科研究,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推进国际合作,支持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全球推动GIAHS保护,讲好中国农遗故事。
“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是为了留存历史的记忆,更是为了启迪未来的发展。”陈洁表示,“让这些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需要我们持续的努力、创新的思维和开放的胸怀。”
从万年前的稻作起源,到今日遍布神州的188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最初的挖掘认定,到如今的活态传承、多元价值发掘与国际合作引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正走在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这片土地上积淀的千年农耕智慧,必将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宏伟征程中,贡献更为磅礴的文化力量与生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