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校为城市文化注入新活力
源 / 新财网    文 / 新财网    2025年07月07日 10时09分

  夜晚,走进舞蹈教室,学一段拉丁舞去除一天的“班味”;静心坐在桌前,铺开一张古籍残页细细修补;走上舞台,与三五好友来一场即兴表演……当前,“文化夜校”作为一种新业态正在兴起。从非遗手作的匠心传承到现代技能的实用教学,从高校学子的文化自信到社区市民的终身学习,正在书写着“人人可学、处处能学”的城市新篇章。

  一场认知变革:

  为热爱而学习

  晚上6点半,滨海新区文化馆的走廊里飘荡着吉他声与拉丁舞曲。舞蹈教室里,42岁的王哲和另外29名学员正对着镜子练习恰恰舞步。她的手机架在角落,录下动作发到家庭群:“闺女,妈今天学了新步子!”

  隔壁成人声乐班的徐子涵老师正在给10余名学员讲解呼吸控制和发声位置等歌唱要领。学员中,一半是刚下班的年轻人——程序员、教师、外卖小哥,他们脱下工作服,换上宽松的休闲装,开始对着镜子练习“打哈欠式开嗓”。

  这是滨海新区文化馆践行“人民的终身美育学校”理念推出的一个切片。该馆开设的37门课程中,手机短视频制作、舞台妆面设计等新课上线即“秒空”。这背后藏着当代年轻人对学习的全新定义:夜校不再是“考不上大学”的无奈选择,而是“白天打拼,晚上追梦”的生活仪式。

  “过去提到夜校,总觉得是补课的地方。”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脱产或半脱产去读函授班、上夜校,是当时不少人的工作生活状态。从事档案学研究的刘雅琳表示,1998年一些文化宫开设的夜校课程表上,“会计电算化”“打字速成班”占据半壁江山。如今,课程表里的拉丁舞、古琴入门,折射出时代的变迁。这种转变的根源,在于年轻人对“知识”的重新解构。当“985毕业生回炉夜校”成为常态,学习的意义早已超越功利性需求。在陈布泽老师的吉他课上,26岁的程序员张磊说:“这里没人问我代码bug(故障)怎么修,陈老师只关心我扫弦力度对不对。”这种剥离了绩效考核的学习,让年轻人找回了“为热爱而学习”的初衷。

  提及如今文化馆公益培训课程为何特别关注年轻人这一群体时,该馆文艺部主任王欣坦言:“年轻人现在对这种夜校挺感兴趣,有些人特别想学吉他,一直没有时间学,看到文化馆有夜校,还是在休息时间开办的免费公益课,于是大家就来了。”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文化夜校,该馆采用“错位竞争”策略提升文化体验。首先,时间错位。该馆将上课时间延至晚6点到8点,填补职场人“下班后的精神空窗”。其次,是场景错位。用舞蹈教室替代办公室格子间,用合唱声替代键盘敲击声,构建沉浸式解压空间。最后,是成本错位。公益免费策略打破“知识付费”焦虑,让兴趣回归兴趣本身。

  夜校为城市文化

  注入新活力

  滨海新区文化馆的夜校地图,是一张精心编织的服务网络。首先表现在空间渗透上,依托文化馆中心馆区和汉沽、大港两个分馆,打造“步行15分钟可达”的课程点。外卖员李浩告诉记者,他在“等单”间隙就能到分馆学快板。

  其次是代际联动。课程开设亲子共学时段,王哲带着12岁女儿同跳拉丁舞,文化馆走廊里常能看到祖孙三代接力上课的情景。

  再次是资源再生。馆内“沉睡资源”被激活——闲置的戏曲服装成为舞台妆面设计课教具,退休老艺术家担任课程顾问。

  这种“全域渗透”模式产生了化学反应。在手机摄影课上,50岁的摄影师贾甄发现,跟着“00后”大学生陈好奇学习短视频运镜,自己的新媒体接单量涨了三成;而在老年书法班旁听的“90后”插画师张灏,把水墨技法融入了商业设计。不同年龄、职业的市民在夜校相遇,知识在代际间自然流动。

  晚上8点半,文化馆的灯光渐次熄灭。刚结束舞台妆面设计课的年轻人顶着夸张的亮片眼影走向地铁,他们的影子被路灯拉得很长。这个场景让人想起拉丁舞学员王哲的话:“在这里,42岁也能做追光灯下的主角。”

  在夜校,年轻人不仅为兴趣“充电”,也为生活“充电”,更为城市的文化活力“充电”。而如何让夜校的“充电”价值最大化,将是文化馆和全社会共同探索的方向。

  滨海新区文化馆馆长田宝荣表示,“文化夜校”打破文化馆传统服务模式,公益、开放、共享的文化空间让艺术触手可及,让美育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实现文化服务全域覆盖、全龄覆盖、全民覆盖,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中医养生课程最“抢手”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

  夜色降临,天津图书馆文化中心馆区亮起点点灯光,宛如一座“文化灯塔”,吸引年轻人“逆行”而来。了解AI(人工智能)、学表演、习篆刻、修古籍、辨中药、打八段锦……五花八门的课程让他们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这是天津图书馆近期开启的“天图夜读”项目,丰富的课程设置为年轻人开辟“第二课堂”,不仅能学到感兴趣的知识技能,舒缓工作压力、拓宽兴趣范围,还可以丰富社交圈,让业余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天津天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高飞介绍:“‘天图夜读’的设立初衷,一是为了丰富市民的夜间文化生活,二是延长图书馆夜间服务时长。我们在课程设置上也尽量区别于市场上的文化培训,会侧重传统文化普及和具有实用性的文化技能。二期课程我们在总结前期经验和充分市场调研的前提下,增加了AI通识、即兴喜剧等新课程,同时也保留了传统服饰制作、八段锦等颇受欢迎的课程。”

  众多课程中哪门最“抢手”?高飞表示:“中医养生课程最受欢迎,开启报名当天就报满了。从整体报名情况来看,传统文化类课程比如传统服饰制作、八段锦等都比较热门。”

  中医养生课上,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医智慧,带领学员们体验中药香囊、药茶药膳的制作方法。对于学员杜鹃来说,学习中医,一方面是因年龄增长和职业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普及,掌握更多中医知识对自己和家人都更有助益。“‘天图夜读’中医的课程设置特别有针对性,也非常‘解渴’。其中既有基础的理论知识,也有动手实操,比如制作中药香囊,这在平时是很少接触到的。此外老师在课上还会教授中医药膳的制作方法和配方,这些都有助于提高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水平。” 杜鹃说,“以前对中医的理解就是‘保温杯里泡枸杞’,现在通过较系统学习,了解了不同体质人群需要不同的调理方式,正所谓‘千人千方’,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弥补成年人欠缺的玩耍能力

  走进“文化夜校”,学员们不仅能学习到心仪的课程,还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相互激励、彼此成长,共同探索学习之道,从中汲取创作灵感和生活信心。

  即兴喜剧是一门新兴课程,学员们通过快速的创意反应和表演,释放幽默感与创造力,挑战即兴演绎能力。课程负责人耿超说:“几次课程下来,大家开始慢慢放开,在彼此合作中去享受、去碰撞,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一起共创。每位学员都展现出较强的表现欲,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激发对即兴喜剧的热情,并且试着在舞台上释放自己。”

  课堂上,有人放飞自我,也有人在轻松的氛围中交到了新朋友,找到了新爱好。学员郭铮在看过现场演出后迷上了即兴喜剧,他说:“平时我有点社恐,这门课上大家彼此不认识反而没有什么压力,最大的收获就是‘开心’。即兴喜剧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很强的目的性,投入其中感觉特别放松,同时也想通过这种方式改变自己,体验一种不一样的社交方式,放下焦虑,享受‘玩’的快乐。”

  “我们在课程中设置的游戏和互动看似是在玩耍,实则包含着即兴表演的基础训练。通过这种松弛的方式沉浸其中,达到放松和破冰的效果。这也弥补了当下许多成年人欠缺的一种游戏、玩耍的能力。” 耿超说。

  学习能力跟上潮流

  学员屈倩是一位教师,同时也从事心理咨询方面的工作。在工作中,她经常会遇到因子女教育问题而迷茫困惑的家长。“我想,能不能通过AI获得一种能够让孩子和家长都接受的沟通方式。”她在家自学了两个多月,走了很多弯路,但收效甚微,“上了AI通识课程后,确实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过去我使用AI只是宽泛地让它帮我寻找一种解决方案,而没有给它设置一个问题框架。通过学习,我对提示词的使用有了更深的认识,有时候老师的一句话可能抵得上自己在家摸索一两个月的时间,感觉特别有收获。”

  “AI浪潮袭来,有人兴奋于新技术带来的变革机遇,也有人因飞速变化而心生焦虑。AI通识课程便是直面时下的热点与痛点,通过系统学习更好地掌握和使用AI工具。”AI通识课程讲师朱骏说。

  专家观点

  满足多维度精神需求

  培育可持续、高质量“文化夜校”生态

  如今,日益活跃的夜校活动已逐渐成为一种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丰富的夜校课程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是现代人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寻找自我、释放活力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文化夜校”不断发展壮大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如何推动其健康发展,进一步激发城市活力?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桂慕梅。

  桂慕梅认为,“文化夜校”热潮揭示了当下青年群体缓解生活压力、构建社交网络、终身学习探索、民族文化认同等多个维度的精神需求。

  首先,“文化夜校”的“非学历化”属性体现了学习“去功利”的发展趋向。青年人通过参加“文化夜校”,使自己从职场压力中解脱出来,借助学习实践缓解紧张情绪。而即兴喜剧、手作咖啡等课程,使艺术重构了生活意义,让审美滋养了心灵。

  其次,“文化夜校”创造了既可共享情感又可保持距离的新型社交场域,青年人在这个场域以有限时间,通过学习获得有温度的面对面的交流,形成“趣缘共同体”,既规避了职场强关系的疲惫感,又弥补了城市快节奏生活带来的人际关系疏离感。

  此外,“文化夜校”还折射出青年人对终身学习的认同,他们不再将学习视为阶段性任务,而是关注学习与个体生命历程的共生关系。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青年人重视AI通识、短视频制作等课程,反映出青年积极接触科技前沿、保持永不停滞的前进姿态。

  同时,一些非遗项目成为“文化夜校”的课程内容,青年人通过亲身感触优秀传统技艺,重新审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表达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认同,这是青年人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对民族文化根脉的坚守。

  “文化夜校”的方兴未艾与当代青年人多样、热切的文化需求,也反映了当下文化培训供需关系的不平衡。如何培育可持续、高质量的“文化夜校”生态?

  桂慕梅表示,首先要完善制度保障。出台政策,明确夜校场地使用标准、师资管理运营和资金支持规范等。建立制度,对参与“文化夜校”运营的社会机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场地租金优惠等制度支持。在拓展空间供给上,可进行多方位探索。一方面与社区、企业、高校、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等加强合作,建立“夜校空间共享机制”,开拓新型学习空间。另一方面,开发线上直播课程,设置虚拟教室,结合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形成融合教学模式。

  此外,在资金供给方面,可探索多元融资渠道。政府设立专项资金,通过项目补贴、运营奖励等方式,支持“文化夜校”基础性建设。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企业赞助与品牌合作模式等引导更多单位参与“文化夜校”建设。

  同时,“文化夜校”样态的健康发展,需要多元力量协同。通过与高校、职校合作,共建师资库,为夜校师资储备人才;动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具备一定资质的志愿者担任教师,弥补师资不足。

网友讨论
还可以输入 200 个字符
热门评论

建议及投诉热线010-85869906

广告刊登热线010-85862238

  • 关注官方微信

  • 关注官方微信

中国人民银行 |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 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 路透社 | 华尔街日报 | FT中文网 | 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家俱乐部(ECIF) | 工业和信息化部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Copyright © 2008-2030 北京大白熊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38172号-1 all rights reserved本网站所刊部分稿件为网络转载,若有侵权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网站对所转载内容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请网民对相关内容的真实性自行判断。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账号注册
账号注册

*昵       称

*输入密码

*确认密码

*姓       名

*电子邮箱

*国家地区

*省       份

*出生年份

*性       别  男          女

*从事职业

*从事行业

请您留下正确的联络方式,以便我们能够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手机号码

填写您要订阅的邮件
  •   我愿意接受有关新财网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有关其他网站和产品的新功能或活动的信息
  •   我愿意接受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特别优惠的信息